【题解】切割钢管
【题目描述】
小A是某工地的计算工程师。工地现有 n 根钢管,第 i 根钢管的长度为 ai。
现在想用这 n 根钢管来做一个支撑用的柱子。我么可以切割这些钢管成为更短的钢管,但是不能缝合两根钢管。为了安全起见,柱子必须用 至少 k 根长度相同的钢管加上混凝土制成,并且要求钢管长度必须为 整数。
小A想知道,这个柱子最高能建成多高(钢管可以有剩余)。
【输入描述】
输入第一行一个整数 。
接下来一行输入 n 个空格隔开的整数 ,表示每根钢管的长度。
【输出描述】
输出最大的高度。
【样例输入1】
2 4 8 4
【样例输出1】
2
【样例输入2】
8 8 12 3 14 12 14 20 4 8
【样例输出2】
7
【题目分析】
题目的意思是切割最短的钢管的长度是多少,而不是切割完毕后,这些钢管加起来长多少。
非常经典的二分法 (最大化平均值问题)。
我们可以假设按照最短的那个进行切割,比如上图,最短的钢管是4。那么一共可以切成(4/4)+(8/4)=3块。不满足题目要求。所以不行,要把切割的长度缩小。
关于缩小,你实际上可以用暴力穷举,按照4切割,切割出来的数量少了,就按照3切割,如果还是少了,就按照2切割。
那么实际上,我们一直在“找”合适的切割长度来切割这些钢管。如果按照暴力枚举一个个挨个试,时间肯定是比较长的。那么我们不妨用二分的方法试,
这样试起来比较快。
【思路及方法】
我们设立一个最小值和最大值,然后取中间值,用这个中间值来切割钢管,如果比K大,说明当前切割的方法可行,但是,不一定是最优的,因为题目要保证
切割下来的钢管尽量的高。所以继续切割,直到左端点和右端点出现重合的现象。
用这个方法解释上面的例子:
我们假设钢管长度最小是1,最大是100。(题目一般会给出)
第一次我们取中间值 (100+1)/2=50。我们按照50的长度对两根钢管进行切割(结论是0,不符合条件),更新右端点值为50;
我们再取51 (1+50)的中间值25,我们按照25的长度对两根钢管进行切割(结论是0,不符合条件),更新右端点值为25;
我们再取26 (1+25)的中间值13,我们按照13的长度对两根钢管进行切割(结论是0,不符合条件),更新右端点值为13;
我们再取14 (1+13)的中间值7,我们按照7的长度对两根钢管进行切割(结论是1,不符合条件),更新右端点值为7;
我们再取4(1+7)的中间值4,我们按照4的长度对两根钢管进行切割(结论是3,不符合条件),更新右端点值为4;
我们再取2 (1+4)的中间值2,我们按照2的长度对两根钢管进行切割(结论是6,符合条件)。
【参考答案】
#include <iostream> using namespace std; //想要分割出来的钢管高度越高,那么能分割出来的就越少 int a[10005]; //把每根钢管的长度存放起来 int main(){ int n,k; cin >> n >> k; //最后输出的最大高度,这些钢管的根数一定是大等于k的 for(int i=0;i<n;i++){ cin >> a[i]; } int l = 0 , r = 100000001; //设起始最大高度为r 右边界 while(l < r){ int mid = (l + r) >> 1;// 二分查找 int cnt = 0; //记录当前钢管高度的总根数 for(int i=0;i<n;i++){ cnt += a[i] / mid; //每个钢管除以当前高度,就可以得到这个钢管可以分割出来的根数 } if(cnt >= k){ //如果说当前这个高度分割出来的根数大等于k //那么这个mid是可行的,我们就可以扩大左边界值 l = mid + 1; }else{ r = mid; //否则的话,这个mid就是太高了,就可以把右边界缩小 } } cout << r - 1 << endl; //这里输出l-1或者r-1都可以,因为最后结果出来l与r是相等的 return 0; }
【思考】
为什么二分要上面那样写?还有其他写法吗?建议多做几道题再回来看。
while(l < r){ int mid = (l + r) >> 1; int cnt = 0; for(int i=0;i<n;i++){ cnt += a[i] / mid; if(cnt >= k){ l = mid + 1; }else{ r = mid; } } cout << l-1 << endl; // 或r-1
多做几道题总结一下就会发现,这类题目的思想一样,只不过写法不一样。
基本原理是:我们让左个区间始终满足,右区间始终不满足(也可以反过来)。每次中间值步进一个值,不断试探。直到不满足题目条件为止。
比如上面这个题目,我们可以有这样两个考虑:
(1)如果有一个mid满足条件,将mid+1后不满足条件,那么mid就是最优解。(上面代码中L=mid+1。所以最终要输出L-1)
(2)如果有一个mid不满足,将mid-1后满足,那么mid-1就是最优解。(上面的代码R=mid,所以最终要输出R-1)
其实,上面的代码还有其他写法。最简单的其实就是移项操作。比如
while(L<R) 完全可以写成 while(L-R<0) 或者其他符合原题意的式子。
如果不考虑移项,我们可以考虑其他写法。比如:
while(L+1 < R){ int mid = (L + R) >> 1; int cnt = 0; for(int i=0;i<n;i++){ cnt += a[i] / mid; if(cnt >= k){ L = mid; }else{ R = mid; } } cout <<L<< endl; // 或R-1
这个也是完全成立的。我们换个思路,反推,根据代码思考过程。上面这段代码while循环不成立时,L+1>=R。我们可以这么认为:“是因为L+1导致不符合题意,所以答案要输出L或者R-1”。
当这类题目做的多了,自然就会发现规律,循环条件,左右区间端点值的取法是配套的。基本原理就是上面说到,让左区间满足,右区间不满足,然后每次左区间加1,不断试探,直到不满足条件(当然,完全可以反过来考虑)。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青少年编程知识记录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